跳到主要內容區

第三期

 品格教育從「心」出發

    現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中追求什麼?追求的東西讓我們感到快樂嗎?亞里斯多德曾說:「人生的目的在追求幸福,但不是所有的幸福都是人生的目的。」換言之,人生的目的就在追求意義與快樂,所有的意義與快樂都取決於心中幸福與滿足的感受。當我們在不停地追逐名利與物質享受的同時,永無止境的慾望卻常常讓我們迷失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。

    在少子化的今日,孩子個個都是寶,太過於重視孩子的課業及物質生活,往往忽略了精神教育與人格教育,無形中偏頗了孩子的價值觀,可能導致這一代的孩子缺少挫折忍耐力及競爭力。若對孩子的偏差行為僅為口頭上說一說而不予及時糾正,更容易養成孩子沒有同理心及不知惜福的行為模式。

    《遠見》雜誌曾以「品德管理」作主題,談到:「人才是可以後天訓練的,但人才若缺乏人品,闖的禍反而比庸才更大,因此公司選才,才華再高,沒有人品寧可不要。」品格亦是個人「品牌」的塑造,我們應該要意識到社會上的用人標準,除了傳統美德—誠信、道德、責任之外,「品格」已然成為新世紀用人的新哲學,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,必須是才德兼備的人。

    教育決定下一代的樣貌,下一代決定臺灣未來的競爭力,而品德更是決勝的關鍵軟實力!教與學都是一條漫長的道路,知識更不可能在一夜速成,從教育的功能來看,教師本身的品格涵養、專業精神、心靈成長,能夠使每位教師具有社會吸引力、受學生喜愛,同時也能營造學校與班級使之成為充滿愛與關懷的園地,進而陶冶學生品格;相對而言,學生上學時除了要學習不同的學科領域知識外,更要學習與人相處,以及運用各種共通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。故此,學校一直致力發展學生學習的核心價值就是「品格教育」,期許在校期間能養成自律的好習慣,幫助學子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,增強面對未來挑戰的必備心理素質,即便將來離開學校,仍可不斷地自我成長。

 

蘇鴻銘    謹誌于中壢高商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瀏覽數: